2018/07/11


陳重壇師兄,道號葛虛子文章:
陳重壇大師曾擔任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數屆理事暨經營石雕墓碑等數拾年,併拜師學習堪輿併續學玄宗大江西派祖師李涵虛真人傳道,道家外丹 、內丹等道法真傳,虛極靜篤,容入先天大道
慎終追遠與地理關係:
               本人是從業石材雕刻業,都是以雕刻墓碑或是墓園的石材,這個行業至今已進入黃昏之界,因現代的人,親人去世大多數都已用火化,致使到石材雕刻的行業漸漸沒落,這個時代的人,思想和前一代的大大不同,親人去世之後都用火化《火葬》後放入納骨塔內,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大家都這樣想,土葬後再經幾年就要撿骨,而後重新安葬,到了清明佳節,到山上掃墓《壓墓紙》掛紙,清明時節皆遇雨期,路甚難行又塞車,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是件麻煩的事,因此對堪輿風水,也慢慢的被莫視,漸漸也就不被重視了。火葬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可說:燒化是一了百了。
古代堪輿聖者云:王者用堪輿地理風水來佈陣,設險守其家國。就像戰國時代,國都就設在洛陽,這個地方就是中國中央,都是擇地來保國護民,可以長治久安,世代在立於不敗之地。周禮有做墓的行政機關,有專門擇地做墓的人,研究葬禮司職,名為:『墓大夫』 之名,『墓大夫』制度非常嚴謹,至今制度已失,惜哉!
                先儒也有云:為人子不可不懂得『地理風水』這門的學問,當時讀書人都要懂得,而且對於親人遺體要妥善安置,『人死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擇吉地以葬之,不要落葬於凶地,勿使親人遺體不能安息。對此地理風水,古人學者必敬畏亦深信,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相信度從沒有疑惑及後悔過的,由此可見地理可保鄉為民,提倡孝親,來發揚倫理孝道《慎終追遠》,這種孝思觀念,應該說是地理風水的因素很大。對於地學,要非常透徹,才知其選擇,此事還有什麼更加重要呢!我人應該盡其所能,發展其重要性。關於地理風水,本有關於濟世之道,也可以幫助人倫教化,這也是地理重要性之所在,它將成為一種很好的族群體制來匡扶世道人心,此乃聖人之所以為第一要務的原因,也是讀書人致知廣大智識,明其理的門路也。
                因地理所受益者,受蔭很多非一般之受益,歷代來盛德的帝、王 、侯、將、相,皆由地理所庇蔭,再經自我的努力。敗德的王侯將相大都是地理所因,加上自我行為不檢,也就是所謂:父母親人的骨骸葬在吉地,遺體受蔭之處,而傳生出優秀的子孫,繼而貢獻社會保家衛國。雖然目前尚無切確數據,卻也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堪輿地理風水當今尚無人正式真來提倡,政府亦無推崇,堪輿地理意義何在?這種常識要給一般人明白1,須要很長的時間宣導,地理不只是能安葬骨骸,亦可應用在安邦、定都、救貧、造命、佈陣,開發建設,陽宅格局等等,使人人可以認識地理風水,運用地理風水,這就是我們皆有的概念,覽者同好或堪輿業,必須不斷一直來宣導提倡發揚,也給我們的政府懂得堪輿地理的重要性,並非妖言惑眾。
                土葬是人倫的根本,亦是全方位保障,它能奠定綱常倫理的最初基石,若此根廢棄綱常不固,禮教廢弛,社會戾氣彌漫,本份不守趨向利益,現代重視權利,缺之禮讓,世道人心頹壞,遂致釀成世間極大厄運也。所以說現代處理喪事,大多數的人只有法律責任與亦趨簡化,缺乏那份親情。我記得小時後左鄰右舍,有人去世,大家一片愁雲慘霧,哀傷之至,臉色毫無笑容。
                孔子說:喪失了父母親人,悲傷痛哭,聲嘶力竭,不再拉長餘音,容貌無法保持端莊有禮。言辭無法加以修飾,若穿著華麗衣服,心中感到不安,聽到動人音樂,也不覺得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味美。這是做為人子失去父母親人,而心哀傷憂戚的真情表露。
父母親人去世,古之孝子,三天都沒有進食,這種精神值得效法,經過三天之後可食,亦要站立進食,這是教導人子之孝道。為不使子孫過度傷悼死者,而傷到活著的人,哀痛而身體削瘦,也不至於危及到生命。這是聖人制禮施教法則,守喪的期間約為三年,這表示哀傷要有始終,現改為一年。父母親人去世,要準備棺槨衣衾,舉行小殮大殮的禮節,陳列簠簋等禮器,以表達悲傷哀痛,搥胸頓足,痛哭悲泣,占卜選擇墓地,安葬靈柩,營建宗祠,以祭祀之禮,春秋兩祭,請鬼神來享用,舉行祭祀,以追思先人。
                親人在世時,以敬愛的心意來侍奉雙親,親人去世後,以哀傷積悲痛嚴謹的心情來料理後事,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即為人子應該的本份也盡了,『養生送死』的大義做到了,侍奉親人的義務到此,感懷追思的心情是永無休止。
                 親人去世就來舉行火葬,為了方便來節省時間,連居喪期間的儀禮都簡化了。不思聖人制禮教化人民規章何在?而典範的精神何在?我們不應該因忙碌或環境或經濟等等關係因素來把喪事簡化。不要說不食人間煙火,不懂禮教或生活經濟困苦。我們要知道,追思父母親人,在十月懷胎細心培養,到了嬰兒出生,此時感謝祖宗同相感應,父母喜悅,今日懷明日抱,常逗兒戲耍,兒哭泣猶恐身體不安寧,兒有病甘心受贖或是兒常常好哭吵鬧夜難眠,親人不忍百般的坊弄兒欣,每日間百般忙先把兒顧好,不辭勞苦加倍殷勤,三五歲痘疹過稍寬心,七八歲到學校把兒訓,會讀書父母欣常把兒稱,富豪家要兒成猶為容易,貧窮家要兒成費盡辛勞,兒長大完婚娶配,此時尚能寬心。為人父母回頭算,幾十年受盡苦辛,為人子到此時須當墮淚。《一生為兒女受盡煎熬》。宋朝時代,親人去世,當時也要舉行火化儀式,有兩個人出來講話,杜絕火化,當代大儒朱熹和司馬光,他們兩位陸續出來講話,理由,父母親人去世,不可在極短的時間裡,毀壞親人的遺體,沒有人道,當時倫理綱常倡盛,為人之子不敢胡為。
                 其實我們一生都在追求《五福臨門》,長壽、康寧富貴,好德、善終。善終就是無疾而終,如在生命逝後,能得到風水吉地,亦可稱為善終,所以為人之子對親人,《生而敬之以禮,死而葬之以禮》,在經濟底限下把親人入土厚葬為宜。古代人死有七十二種葬法,都是入土的,都是很慎重的《人死入土為安》的思想,生於大地,回歸於大地。古有記載葬法有五葬,天《金》木水火土葬,總之只有土葬最合宜人道,亦符合我民族思想與文化習俗,此為善良民俗文化,是人道之精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