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4

 

宜蘭縣礁溪鄉二結村四鄰箕湖開墾史   

             拍照暨編輯雲松子   居士110.12.05

宜蘭縣礁溪鄉二結村四鄰畚箕湖開墾史

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 誠縶邀請五術同道 歡迎加入本工會,享有勞保、勞訓、五術證照核發。楊公三大法脈之一,正體三元地理,截違續真,傳授有緣人。《請洽王秘書長:0933-988-956

張清榮老先生生前口述歷史歲次辛酉年當年九十歲。郭進財老先生口述,歲次辛未20年生,今年91歲。

                 道光五年《1825年》六月,以澎湖通判調署噶瑪蘭廳第十二任通判烏竹芳題詩曰:西峰爽氣,重疊青峰映碧流、西來爽氣一天秋。山光入眼明如鏡、空翠襲人無限幽。讚美礁溪鄉二結村,有山川水秀,青峰幽境之美。

                 畚箕湖因盆地之地形如畚箕之美,屬雪山山脈之枝幹,三面環翠峰粗坑與大礁溪河域沖積扇地形盆地成畚箕形山峰腳下有自然湖泊,因此早期俗稱此地名為:《畚箕湖》之由來也,今屬礁溪鄉二結村之四鄰轄境。原有自然湖泊因長久洪水淤積及崩山土石流覆蓋與開墾填土,至今自然湖泊已消失不復存在。來龍祖山蓮花吉祥峰,山峰左右有溪,左邊山頂上游稱:暗坑。因陡峭坑谷陽光照射不易而生陰暗,以致稱:暗坑由來。至下游左右兩溪交匯水量增大之後稱:粗坑。粗坑是畚箕湖至古至今是村民唯一飲水及農田灌溉之主要水源。蓮花吉祥峰中間俗稱:大鏡面。而大鏡面是金星峰形開面,地理好,故早期有先人安葬數墳于山區內。虎砂平台處,傳說古早該處是原住民獵之所在區域,并築有土城牆做為防衛,又稱:城地。故此域從清末時代本村屬:番地界。日人佔領台疆之後為管理之便,將原住民集中居住山區,從此與漢人區格。原住民習俗出草殺漢人頭之事跡,也因之而絕跡,暨土匪搶劫等治安獲得改善,外地居民也陸續遷居至畚箕湖域定居下來,墾殖荒地為良田、耕作果園及山坡地種植各種農作物。

                  林氏先祖祖籍福建省海澄,林九《字結龍,俗稱:林阿九》,于清朝末年始自唐山渡海來台,背其父親,攜婦及一俾女,進住礁溪鄉二結村《畚箕湖、刺仔崙》落戶進行開墾事宜,當時從畚箕湖開始開墾,然後墾區漸擴此全域,從今龍潭村以西之地域,清末稱:番地界。當時尚無漢人敢進駐入此開墾,此域仍處荒蕪之地,屬原住民狩獵出沒之域。初時進駐此域開墾,必須派人顧守安全,以防原住民襲擊,因古昔有獵人頭之俗。而林氏開墾之域,今之津梅路以西、北至今匏崙村、南至枕山村即大礁溪南岸、西則刺仔崙周邊山域、及今四鄰畚箕湖暨環護之山域,開墾總面積達兩百多甲以上之水田與山林、旱地等,種植稻米及甘藷等諸農作物。堪稱:本村唯一首墾之大戶,其他雜姓則以協助林氏開墾之長工或招贅女婿與親屬眷屬,是為日後主要之村裡開墾耕作成員。而後陸續有外姓進住,則是林氏開墾後財產分給各房,再由各房中將土地釋出,售予外姓,另則因招贅分產給女兒,後來成外孫繼承之財產,爾後衍生有外姓續持有本區域之財產之由來也。至台灣光復民國後,也有佃農遷移入此域耕作。

                林氏沿革:林氏唐山祖十三世林阿水、十四世林天成,林黃幼。十五世祖林九《字結龍》是刺仔崙開基祖。傳十六世九子:林發、林李富、林松江、林泉、林田、林園、林呆、林藤。另一位不詳。

林松江傳十七世:長女林丹、長萬年、次金波。林萬年傳十八世:0聰、0隆、0正、0壽、0偉、0竹。金波傳十八世:0賢、0然、0蓉、0花。

林泉傳十七世:林珠《阿筍、配偶朱竹火》、林雪。林珠傳十八世:林0章、林0叢、林0峰。

林田傳十七世:竹城、土龍、金坤、溪河、進旺、源《英波》。金坤傳十八世:奇山。溪河傳十八世:林謹。源《英波》傳十八世:木山。

林呆傳十七世:大房石牛《妻莊阿嬌,是莊坤鐘之阿姑》、二房龜里。石牛十八世:旺成《旺根,地理師》、旺祥《梓夷》、建福、連地。旺成《旺根》傳十九世:新川《文阿江》、新富《吐米》、新海、慧。旺祥《梓夷》《妻:林許扁,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歿于1102月,享壽97歲。》十九世:0添、0卿、0玉、0隆、0基、0鑫、0月、0榮。二房龜里傳十八世:豔山、登國、萬梓《仔、朝生《崁生,51歲往生

林藤傳十七世:仁傑仁傑傳十八世:自遜、聰惠《花蓮石雕名人,園碩石翰,石雕公園。遺孀陳金蓮》。自遜傳十九世:長0遠、次0達、三0遙、長女0煌、次女0汾。聰惠傳十九世:長0青、女0芸》。

                 嗣後林氏聘請丹階仙地理師于刺仔崙,建瓦厝底,坐北朝南,磚造建築三合院,林金波住正身、林萬年住左護龍、林珠、林溪河住右護龍。林石牛也請丹階仙扦造瓦厝,并由長子旺成與之學習三合地理學術,後旺成也擔任地理師。

               林萬年先生,本鄉誌653頁為其立傳曰:日本高等科畢業,曾任大坡警察派出所保甲書記,旋任壯丁團團長,製糖會社委員、宜蘭市青果及魚肉配銷處主任,任二結保正十餘年,享壽六十一歲。林萬年先生,生前出任職務如下:日據出任礁溪役場二十四保末任保正至三十五年三月。及第一屆鄉民代表任期35.4.737.5.5》、第三屆鄉民代表任期39.9.3042.4.9、第四屆鄉民代表任期《42.5.144.5.31》、第一屆調解委員《37.4.28》。光復後第三任家長會長及第五任家長會長《60.1165.10》。林登國先生出任第六屆鄉民代表任期《47.6.150.5.31》。林連地先生甲戌歲生今年88歲,空軍上校退役,曾任馬祖島南竿馬防部副司令、金防部空軍副參謀長等職林奇山先生曾出任宜蘭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理事長。林新川曾任教職,後棄教從商。

                 林聰惠先生《生于民國26歲次丁丑年至歿91.10.10》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幼年隨父母移居花蓮。花蓮師專畢業後曾任教於中正國小及花崗國中十七年餘。1972年他的作品,榮獲全省教師美展雕塑組第一名,鼓舞他毅然辭去教職,堅定踏上石雕藝術之路。1981年臺灣手工業研究所合辦全國石雕入選,並取得大型石雕製作權至19841994年第四屆花蓮縣薪傳獎。1999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曾任花蓮縣石雕協會創會會長。林聰惠老師于1988年受花蓮市公所之託,雕刻白大理石母與子像,目前安置在美崙山步道公園。《註:本資料屬口述歷史,因年代歷史久遠,林氏人丁眾多,因林氏無編著祖譜,各房資料不完整,仍有闕漏祈請見諒。

                 畚箕湖因地形之美三面環翠峰粗坑與大礁溪河域沖積扇地形盆地成畚箕形故古即以畚箕湖稱之。山峰腳下有自然湖泊,如46號林氏宅前山腳下,昔以前即有湖泊,後因開墾與土石流,將湖泊覆蓋無跡。從外面進入即靶場左側,山巒盡頭曰:鼻子頭。郭進財91歲耆老曰:古早稱:水傷口,因粗坑水與大礁溪水洪水至此交匯,沖擊山壁,產生巨大凹坑洞,有水時牛群戲水之處,早期放牛者曾下玩水遭漩渦而溺死。現高明輝別墅宅右側山凹,未開墾之前也是湖泊群處。再續則林旺祥山《俗稱:梓夷。》今其長子林再添耕種山地,左側中斷山稱:鷄胸襟山。該處早期李氏葬一祖墳《李繼緒祖墳地一百多坪墓地》,至今碑石猶在,遠眺冬山羅東視野非常好。再下盡頭處,早期有地理師張永安《丹階仙》幫林氏安葬兩墳,稱此地為:鯉魚山。地理垣局甚美,山下有湖泊水聚天心,又是逆水局,朝山橫排一字文星案,左下方枕山羅星鎮水口。張地理師曰:林家得此穴必會大發,經林氏後人林珠《俗稱:阿筍》生前證實,去祭祀後大家皆很好,後代真的財丁兩旺。他說:墳前湖泊早期有梅花鹿皆跑來前方喝水美麗景像,墳前朝開墾之梯田,有翠綠田園風光之美景,真的太美了。後來該地由族人林龜里分到此域,將前臨埤塘填土做為耕地,破了風水,而不得不阡走祖墳。林氏刺仔崙還有一祖地,美女獻花穴,俗稱;龜仔頭。蘭鷹工廠後屏之山,崁頂處,此墳也是丹階仙佳作之一。續入此域右側山凹田園上方坡地,即45號陳前村長景色公住宅,今無人居住荒廢狀態,覆蓋藤鬚之根如簾幕。46號林阿枝舊宅,也因後代外遷無人居住。其宅右側嶺峰,早期紀念李氏家族《李紹宗是清末貢生》來此開墾:稱此峰嶺為:貢生嶺。貢生嶺之左側有一排之墓地,坡崗葬有宜蘭市韓氏、林氏、郭氏等數墳,惟已有數墳遷走。此處即天庭道院後屏之山,也稱:象鼻山,早期本庄三山國王神尊第一次遷造此處鎮守。象鼻山橫欄鎖住粗坑水口。天庭道院後方本村建有:不老步道,可爬至象鼻山之巔,順坡至象鼻盡頭山腳下。而象鼻山腳下,李順發倉庫後方山坡,造有李氏第五房繼煌派下之祖墳。

                 畚箕湖左側垂下山峰因山形如下山虎形故稱虎山虎山之下道路上方旁早期地理師張永安葬有祖墳兩門於此即今李繼坤舊宅磚牆遺址左後方處。李氏陽宅遺址左後方處,昔以前此地也稱:城地。是本庄三山國王,最早初創之草廟鎮基於此處,惟曾遭原住民偷放火燒掉神廟,幸好神尊未受燒傷。有此一難,續遷至天庭道院左側山坡下鎮守。後來臺灣光復之後林氏族人林溪河,當村長之時為首,主導遷建進駐今刺仔崙常興廟現址《廟地早期產權是林金波土地》。

                  據郭進財先生口述1959年八七水災,畚箕湖開墾之良田,一夜之間,田園均遭洪水沖毀。當時水災氾濫範圍甚廣,今天庭道院週邊土地均淹沒。而大礁溪水流至其舊宅49號右側長竹旁,再往外一遍汪洋。而刺仔崙大礁溪水淹沒至大楓樹下旁《即榕樹以東溪埔皆遭洪災淹沒》,她說:八七水災真的太可怕場景。

                  畚箕湖開墾則由林氏與宜蘭李氏舉人家族李紅毛《前李縣長鳳鳴叔公》合組十股《并提供一份做王公份,做為祭祀三山國王。》     蓮花吉祥峰山區約三百甲山地早期為宜蘭十八鄉鎮管轄土地後為宜蘭市莊坤鐘所購買開墾山地種植蕃薯及種植大春種年柑,透過宜蘭青菓合作社外銷日本賺取外匯。莊坤鐘長子東明、次子東弘、三子東隆。山地前曾種植針葉松,後因絲線蟲之害,松樹漸死盡,荒廢數十年,其三子東榮于二十幾年前,因政府鼓勵種樹,由其三子東榮主導於蓮花峰山區造林三百甲,種植烏心石、枵楠,以致有今天青翠美麗的山巒。話說當年莊坤鐘為了開墾此山域,種植年柑必須有工人長年照料果園,并于果園入口處建造土角厝讓工人長住。如大湖遷來之陳阿煥,其女兒陳淑良當老師《即得東澳銅牌林昀儒之祖母》,陳阿煥歿後由其姪兒續任其業,之後莊氏年邁柑橘園荒廢,無須請工人長住,工人個個離開外出謀生,至今土角厝已頹廢無跡。

                  宜蘭市十六崁李氏望族,清末一家三舉人,蘭陽唯一。李氏開台祖李明順《協隆公》長子李春琪《即春濤,封五品軍功同知銜》、次子李春波舉人、三子李春瀾舉人、四子李春潮舉人。即前宜蘭縣長李鳳鳴叔公李紅毛遷居畚箕湖與林氏合夥開墾畚箕湖。長房李春琪《即春濤,封五品軍功同知銜》傳長子:李乞食、次李朝、三子李紅毛。李春波傳:李紹宗《貢生》。早期入墾初期墾戶為安全均聚居,李紅毛住于今昌德宮福德廟之右側處,後來因墾戶許阿豬《林氏招贅之女婿》遷回匏崙村城底許厝,將原住土角厝賣給族人張阿月,即許正夫母親《俗稱:阿坏嬸。》。後又轉手賣給李繼坤,之後成為李氏定居之祖宅,今仍有磚牆遺址。李紅毛傳長:繼孝、次金榮《早夭》、三男繼坤、四子繼仁、五子繼煌、六子炳灯《早夭》。繼坤傳:長忠雄、次朝福、三男朝源。李氏先祖早期即非常重視祖墳風水地理,并有長期供養地理仙師,併數處葬有好地理,諸如本村龍脊平坡處、雞胸筋處、圓明寺七層塔邊祖墳、福園、牛寮埔祖塔等數處好龍穴庇蔭,一門出三位文舉人,書香門第,財丁兩旺富貴雙全。譬如其:圓明寺七層塔李紅毛派下祖墳,葬後三房繼坤此房,從事木材砍伐而大發貲財,并熱心公益。其次子朝福,兆豐銀行經理退休,回故鄉造別墅居住,秉持父親對地方之照顧,擔任兩屆二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如開設:畚箕湖不老步道即出其籌劃完成。四房繼仁之子李順發《阿貴》曾任匏崙金棗廠之董事長。

                  虎山腳下山邊,有李繼坤舊宅遺跡、右側前即李坤西,員山結頭份人氏遷此定居,兒子李阿讚後遷居宜蘭市新生國校右前大坡路,今已無房屋跡。四十二號,李繼煌舊宅,現無人居住。四十三號,林龜里宅,後為長子林豔山居住,其他兄弟皆外遷,今老宅僅剩前牆無法居住。林龜里,其次子林登國曾擔任礁溪鄉第六屆鄉民代表《47.6.150.5.31》,其子林金圳至台北經營鞋業發跡,後遷往台中定居。四十五號前村長陳景色舊宅,住於天庭道院後方山凹處。陳景色父親,人稱:什細全,家境好買山于此,日據時遷來此定居。什細全之長兄崁展、二哥崁土、三弟崁財。什細全傳長子,俗稱:豬屎龍,很早遷出宜蘭市賣豬肉發跡,其子阿達曾擔任宜蘭市進士里里長、另一子拍商業廣告發跡。陳景色為什細全次子,陳景色傳長子:長子陳讚耀、次子陳清海,因后裔外遷現無人居住,路口藤鬚覆幕之景觀。陳景色曾任本村第十屆、十一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村長,為本村任期最長之村長,李前總統登輝曾召見之模範村長、四十六號,是林阿枝舊宅,《人稱:螫母枝,賣什細》,安蘭城人氏,阿枝傳長子:林松根、次子林俊池共有,今後代均外遷,偶回宅前種菜。林松根傳:政宏,鐵路局火車司機退休,其子仍任職鐵路局。林俊池《配偶:黃春香15年次,95歲仙逝。》傳:長金盛、炫助、金榮,均遷居宜蘭市,均從事汽車修理業發跡。林氏該宅為於山凹處,左右山峰夾峙,是藏風之處,地勢高亢不淹水,據傳早期颱風來時,下方居民均群聚該宅躲避颱風。陳土傻,住今天庭道院處,是黃金木同母之長兄,很早之前約日治時已外遷蘇澳白米甕。陳土傻傳長:阿枝、次再添、女兒陳阿英,嫁給本村張阿樣為妻。四十八號,黃金木宅,歿後子黃朝明繼承舊宅,厚裔均興旺外遷。朝明長子黃秀卿國立師範大學畢業,曾任育達商職英文老師,後從事貿易業發跡定居台北市內湖。次子秀全,遷居龍潭母娘廟旁。三子秀義,公職退休,定居新生國校後側。四子秀忠,定居宜蘭市慈航路,三子、四子是雙胞胎兄弟。四十八號左側護龍,為吳清春舊宅,辛酉年時七十九歲,生前于蘭鶯工廠任職,是黃秀卿同母異父之長兄也,吳清春傳:長子阿城、次子金發、長女阿筍、次女阿葉。吳金發輔仁大學畢業,擔任公職,曾服務三重戶政。黃宅右側48號之3,即李朝福別墅宅。四十九號為,郭阿我《是郭阿益之弟》,壯圍鄉土城,入贅本村墾戶林松江長女林阿丹為妻。傳長男:郭壽全、次男郭進財、三男郭源清、四男進中兄弟舊宅,宅前遭樓房擋住視線,郭進財于左後側四十九號之一建二層樓房居之。傳說早期林氏家人,要錢找阿姐,因而陸續收購土地,以致郭家漸富裕。約今49號之1左側龍眼樹旁,為以前羅阿在居處,妻為張瑞蘭,羅阿在來此開墾山地,因而定居下來,其妻乃正唐山三合地理師張永安《外號:丹階仙,妻黃泗早》之長女。張永安居住安蘭城,張永安有三兄地均業地師,一住宜蘭市、一住三星。丹階仙墓曰,大正十一年修七大房,聯曰:乾山金練福丹階、巽水泗早壽長潭。身坐老陽山、向對太陰案。羅阿在長子:金連、次子金松、三子媽霎,家道興隆,後遷居安蘭城。五十號為郭阿益舊宅,《長陳德性、次郭火枝兄弟》今無房屋,剩電錶及門牌。五十號之前為,郭阿益舊宅,今無房屋,剩一堵牆及電錶。郭阿益是郭阿我大哥,郭阿益傳:長子:陳德性《俗稱:阿坤》、次子:郭火枝《即火樹》。郭火枝舉家老早已遷居枕山村定居,其孫曾任教師,後續升任校長。陳德性傳長:朝宗、朝俊、朝彬。陳朝宗則興建五十號之三,新建三層樓房。陳朝宗曾任本村十六屆村長暨本村社區第四屆理事長。陳朝宗之子于今福德廟側,開設老頭家餐廳。民國八十七年新建昌德宮福德廟。老榕樹,民國八十五年宜蘭縣政府,八號榕樹列管珍貴碑。而陳朝彬也返村建別墅一棟定居福德廟右前側。對面即台北新搬來之高明輝別墅。郭氏另一房族親亦同遷入開墾者,郭阿柳《俗稱:阿木。》,定居刺仔崙。郭阿柳傳長:郭波、次阿松、三男阿參。阿松、阿參早外遷。郭坡之後搬至刺仔崙《辛酉年時81歲》,傳長:添池、次阿叢,添池遷居八德,阿叢遷居中和經商致富。早期遷入此域,均聚居五十號旁。另畚箕湖二崙頭頂,即雞胸襟上方,也是鯉魚山上方,有三星鄉大洲人氏,林乞食定居山頭二年多,後遷居刺仔崙常興廟前。林乞食傳子:林鹽定,林鹽定傳:長子樹叢、次子石源《俗稱:樹火》、三子坤樹。石源傳長子:阿和、朝松《後改名:裕新,三重菓菜市場,開玉勝水果行,曾任一屆理事長,專賣葡萄發跡。》今新遷入者有天庭道院民國七十幾年,後有中和高明輝、甲蟲管宜蘭市林正誼、中和周志仲其妻吳文萍即是陳朝宗外甥女。畚箕湖從清末、至日治、民國,歷經三朝二百多年來,先人斬荊棘,蓽路藍縷,勤奮開墾山地與平原,始本域荒地成良田,早期梯田連陌,非常美麗之田園風光,晚霞炊煙飄渺典型農村之美。後來即近代,因粗坑洪災之患,田園遭沖毀,梯田不復存在,改為種植水果,地形地貌大異其趣。畚箕湖之繁榮與美麗,感恩眾多先人勤苦之開墾,永遠讓後人回憶與追思。《上述資料,因耆老口述記錄,若有遺漏之處,祈請見諒之。》

雲松子評讚曰:祖山蓮花吉祥峰、錦屏象鼻鎖水口、左右旗峰遠飄揚、枕山羅星鎮水口、雙龍戲珠為遠朝、蘭陽平原廣聚堂、層峰疊嶂環護繞、太平洋海碧連天、龜島蛇嶺禦天險、蔭賢聲名五大洲、澤被蒼生眾賢欽。

畚箕湖之美                                           郭進財耆老與筆者合照,今年91歲。 

郭進財耆老與林政宏合照。                                  

林石牛舊宅之美
道光五年《1825年》六月,以澎湖通判調署噶瑪蘭廳第十二任通判烏竹芳題詩曰:西峰爽氣,重疊青峰映碧流、西來爽氣一天秋。山光入眼明如鏡、空翠襲人無限幽。讚美礁溪鄉二結村,有山川水秀,青峰幽境之美。
                        天庭道院

                             畚箕湖之美
                 四十九號為,郭阿我舊宅
                         四十八號黃朝明舊宅
                           四十八號黃朝明舊宅
                    四十五號前村長陳景色舊宅

四十六號,是林阿枝舊宅
                             李繼坤舊宅遺跡
                     四十二號,李繼煌舊宅
                 四十三號,林龜里舊宅

2021/08/16

蘭陽藍氏開基祖   天葬穴

                            雲松子  居士   記實與拍照  110年8月16日

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誠縶邀請五術同道歡迎加入工會,享有勞保、勞教、勞訓、五術證照之核發。楊公三大法脈之一,正體三元地理,真宗正訣三元地理,截偽續真,傳授有緣人。《請洽王秘書長:0933-988-956

                 藍氏天葬穴:是藍氏蘭陽開基祖十六世承令公墳,因福蟻覆土成墳曰:天葬。為不傷自然龍穴,故而不立碑。而蘭陽還有一黃氏天葬穴,也是福蟻覆土得龍穴。兩墳皆因天賜福緣,得地之後,地靈人傑,子孫皆大發富貴,財丁兩旺。而能有此福緣得地之先人,皆是生前福德具足之大德,故能承受天賜佳穴之福。故奉勸世人,如古諺曰:欲得藤公之佳城,應廣積善德。另據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因得天葬穴之庇蔭,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之鄉村貧民出生,竟創立了明朝帝國基業,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長達275年明朝帝國。而藍氏得此天葬穴,乃此龍脈山龍枝脈盡結之地,墳後龍脈地形,自然生成如龜頸形,穴結龜頭處。因怕刻意造做,恐傷及穴場,故仍維持初葬疊石為記樣貌,不敢立碑,四周砌磚圍成墳形。另立紀念碑于右側處。天葬穴右後方另一墳是其後代祖墳。最下方照片是筆者,受理主庚修繕之派下祖塔。

    藍氏蘭陽開基祖,紀念碑曰:

                第十六世藍承令前居漳州府金浦縣長谿石椅社逢朱一貴之亂。乃偕胞兄承顯、承略公徙居臺灣中港,後又獨遷羅東街遂家焉。公係時郎公第六子號剛毅直,生于四十三年歲次戊戌年《1778年》,歿于道光十六年歲次丙申年《1836年》享年五十八歲。葬在鹿埔,經過洗骨後即寄墳在此山林一六三之四號山麓。而後因受福蟻採運寶土將墳穴全面蓋成靈龜申頸形。公生前致力經商,注重子孫福利勤儉成家,現我子孫能得享居羅東,受而康樂,非公之策劃,安有今日,厥功至偉,其恩德無以為報。是以傳略於碑,永為子孫紀念。藍家子孫一同立。

中華民國四八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藍廷珪撰書。《日治時曾任羅東郡冬山庄長》

崇德公派之祖先記略:

                 崇德公祖籍唐山故土漳州金浦,自分遷始祖計起,排行第十四,子時郎公諡玉錐,壽六五。配祖妣蔡氏冉娘,享年三六,傳子三。繼祖妣周氏,與元妣蔡氏均歿於乾隆年間。至十六世承令公前世居舊邑金浦《即漳浦縣長谿石椅社》,適朱一貴之亂,偕胞兄承顯,承令公徙居台灣中港《今竹南中港里》。後獨徙宜蘭縣羅東街遂家居焉。時令公第六子承令公諡剛直,生於乾隆戊戌,歿於道光年丙申《1836年》,承令公妣廖氏。承令公字乾旭,官名錫輝,諡誠篤太學生,嗣後于咸豐四年三月九品軍功,生嘉慶己巳年,歿于同治丁卯年,享壽五九歲。傳子火焰公已第十七世,公元一八0九至一八六七年,妣慈勤,壽五七歲。傳子四大房,其二房即十八世啟裕公,號田琳,祖妣張氏貞惠。啟裕公傳大房昌、次子溪芳、三房溪明。今丁口旺盛,瓜瓞綿綿。

    筆者有幸于歲次己亥冬緣受啟裕公之后裔敦聘,修繕啟裕公派下祖塔始知其祖源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