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8

宜蘭縣宜蘭市 敦本堂  李氏宗祠   106.7.9星期日 作者:雲 居士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
                敦本堂坐約:亥山兼壬二度《332度》晉卦、豫卦間線→巳向小畜卦、需卦間線。
                外大門聯:念祖先立宗祠、教子孫行孝道。正門聯曰:敦化玄孫一系儒宗來隴邑、本追高祖百年帝王出唐朝。念祖先立宗祠、教子孫行孝道。橫批:敦人重義為人本。左昭:敦蔭門庭蘭桂椿萱涵世澤、右穆:本崇煙祀春秋俎豆薦先靈。橫批:敦宗祖德長懷本。左昭:敦九族以敘倫常德存裕後、右穆:本三唐而延統緒貴自光前。橫批:敦教兒孫勤是本。左昭:敦化為先祖德流傳宋代、右穆:本仁有聚宗功丕覆蘭陽。祠內聯:功耀千秋馨香勿替、德垂萬世俎豆常新。敦思祖德光前裕後、本念宗功繼往開來。香酬祖德祭用烝嘗莫忘四季、述序人倫禮循昭穆以繼千秋。孫支蕃衍承萬年春祀秋嘗。究玄徽位登南極、祖傳妙粵法重至尊。
左旗座:福建巡撫部院布政使。右旗座:李春華立。《1851年咸豐元年歲次辛亥恩科舉人》。
              敦本堂地理評曰:八瓣蓮花穴。此堂址剛好坐落蘭陽盆地平原溪北與溪南之中心點,遠觀週圍青翠山巒環護,有如坐於蓮花蕊之中,堂前有自然湧泉,長年汨汨泉水湧出於蓮池之中,而李氏特以李元和之派下最注重地理風水,早期供養地理師,後人併也學習堪輿之術,而各處擇龍穴葬先人遺骸,如李紹宗併繪有祖墳地理圖證之。因此敦本堂當年選址之初,亦精挑細選此吉地龍穴興建,祈望祖德宗功,蔽蔭全族後代子孫富貴興隆。嗣後宜蘭縣政府亦遷址於敦本堂之前,改坐北朝南。而縣長官邸亦特造於敦本堂之堂前,官邸之大門亦朝敦本堂及池塘,沾此地理之靈氣。
        總論世界人口已逾六十五億,而全世界李氏宗親竟逾四億多人口,知悉李氏源流,暨李氏至古至今歷代先祖均重視風水地理,以致李氏至今於海內外均屬望族,財丁兩旺,富貴興隆不替,政經士農工商人才濟濟,乃地靈蔭出人傑也。而宜蘭李氏宗祠:敦本堂『坐亥山兼壬二度《332度》晉卦、豫卦間線→巳向小畜卦、需卦間線。』: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號》聯曰:敦化玄孫一系儒宗來隴邑、本追高祖百年帝王出唐朝。念祖先立宗祠、教子孫行孝道。敦蔭門庭蘭桂椿萱涵世澤、本崇煙祀春秋俎豆薦先靈。敦九族以敘倫常德存裕後、本三唐而延統緒貴自光前。清朝時蘭邑李氏一族考取五名舉人,堪稱:科舉蘭陽第一。李春華《1851年咸豐元年歲次辛亥恩科舉人》。李望洋《1859年咸豐九年歲次己未恩科並補行戊午正科鄉試,中式周慶豐榜第七十二名舉人》。十九世祖李元和諡昭順,清末時其長子春濤《養子》擢五品軍功,次子春波《1859年咸豐九年歲次己未恩科舉人》、三子春瀾《1876年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恩科舉人》、四子春潮《1873年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恩科舉人》三昆仲,先後均中舉人,也是蘭陽唯一,,大房孫讚階秀才,二房孫紹宗貢生,曾孫繼先等多人經商或行醫,玄孫鳳鳴曾任宜蘭縣長《19732319811220》,現派下族裔三百餘人。
李氏敦本堂簡介:
壹、祭祀公業沿革:
              探聞吾等始祖李火德公派下,緣自清乾隆時代,由漳州府絡繹接踵相繼渡台散居各地,迨至嘉慶二年歲次丁巳《即民國前百十四年》,發見蘭陽平原土地肥沃產物豐收衣食足以飽暖,有志一再糾合遷居蘭陽者凡七十有餘家是歲《西歷一七九七年,即嘉慶二年歲次丁巳》吾等先祖族親有志惟思基業未成難以興家,繼則籌募巨款歷盡艱辛,勸募族親等組織本祀會,並購進壯二、壯三、大湖三處土地達二十有餘甲,且本祀會產生初時曾公推總理一人掌管會務,嗣後會務服輻轃經辦成績微微不振及至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即民國前百六年》重再改組推舉華國、光華、聲文、名川等四人對外連繫、對內分鬮辦理,專心致意促進本祀會蒸蒸日上貢獻之功績莫大,繼而卜在宜蘭市凱旋里內『即今現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籌建祖廟追隨立業先祖之功勳永為後裔垂念,奉祀廟貌堂煌宏偉,族親在該廟週圍居焉,後遭屢次狂風暴雨推殘規模暫為縮少,抗戰時期雖欲修復以彰先人之德,奈因資材缺乏,又兼統制無法訂購以致年久失修,畫棟漆屏漏雨,蓋苔先祖牌位渧痕點遍,使吾等後裔若謁祀堂者無不山澘然淚下之感,後至民國三十六年間人事重整公選李春生等如列後委員為司事人員,專誠奉公追思先人之遺德,迅撥公款重修祠堂暨舉辦四季大祭齊集宗親參祭聚餐以圖親睦,直至民國五十年間再撥公款肆拾餘萬元重建本堂,以安 始祖在天之靈,並藉以發揚先祖生前創業功德于後。
貳、輩序:
國 兆 世 善 先 榮 茂  家 傳 詩 訓 後 汪 洋  書 香 丕 振 流 芳 遠  耀 祖 光 宗 永  吉 昌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參、本祠堂重建:
        《一》依四十九年七月31日,臨時派下員代表大會,決議通過,並成立重建委員會組織規程。《二》重建委員:主任委員:李春生。常務委員:李訓樸、李訓祖、李粉枝、李金土、李水塗、李榮德、李  奕、李瑛鏗。委員:李來傳、李枝萬、李訓樑、李火木、李謀振、李訓榮、李詩俊、李麟祥。顧問:李源興、李  凱。
肆:本祠堂四大祭日:《一》春季:春分日。《二》夏季:農曆四月十五日。《因素食改四月十六日》《三》秋季:農曆八月十日。《四》冬季:農曆十一月八日
伍:司事人員:
         《一》歷任管理人主席:〈1〉李春生:367月起,續承4928改理事主席、至管理人主席,79721止服務達43年之久,祀會大功勞者。〈2〉李讚忠:63721加入任管理人副主席。79722掌管理人主席至88718止。〈3〉李榮春:64626加入,先後擔任管理人、總幹事、副主席。88718接掌管理人主席至今。
        《二》現任第十六屆管理人、監察人:管理人主席:李榮春。副主席:李冬柏、李連福。管理人:李武吉、李傳昌、李榮華、李茂榮、李鑚堅、李金郎。常務監察人:李慶裕。監察人:李世光、李明仁、李勝次、李坤鐘。資料:99215敦本堂 編輯:李榮春、李冬柏。
附記:宜蘭二房宗祠族譜序
    吾二房源流,由始祖念七公後裔,則十一世祖效坤公,於康熙年代率子紹邦公、經邦公、慶邦公家眷等,由中國大陸來台登陸於淡水,爾後移屯桃園龜山兔子坑開闢土地,耕田造林經商維生。先祖紹邦公於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1773年》八月初四日未時逝世,享壽54歲,後裔子孫在兔子坑風水秀麗地方建造坟墓三座作為先祖安息之處。
    惟乾隆初期先祖子孫繁衍,大房遷於台北金包里、二房及三房移居宜蘭壯二庄,各自求發展迄今。茲有宜蘭同族各支派祖先共資在宜蘭壯二庄、員山大湖庄徵購土地,併立祠於壯二庄追思太祖火德公。邇後將當時捐資祖先合祠,於現在宜蘭市凱旋里李氏敦本堂祖厝。吾二房有榮敬﹙似恩﹚、德懋、華國、質直、奇昌、及青、大經、德峰、華簪、金聲、家洽、大中、由賢、兆昇、成章、家濃、家增、觀進等祖先在內。更有追思始祖念七公,昔日祖先合資在冬山珍珠港地方承購土地并建祠,公產被不肖執事人員,以種種手斷霸佔變賣私飽無隻跡,宗祠已俱廢令人感嘆矣!茲載其事以作參考。
               族譜之作乃所以溯上祖之源流,敘世代之昭穆,俾觀譜者孝惕之心,可以油然生也,茍若不作則世遠人繁,末由以明親疎之義辨長幼之序,雖云同出於一源,未有不以途人相視者,甚至冒稱假認宗族莫辨,可為長太息也。因此 余 將我二房有關始祖念七公,以迄於十一世祖效坤公渡海至台略述,以後同族以世編成族譜,庶不失其源流木本,紊其昭穆,則親疎之誼於以明,長幼之序以辨矣,是為序。  十八世嗣孫 訓樸 撰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桂月。
李火德公傳:
               火德翁姓李,其先汀州寧化人,值宋季兵亂,與妻伍氏,避於上杭勝運里豊郎鄉,因見其山秀土肥,民淳俗善,遂居焉。公為人直諒溫厚,有孝弟忠信之行也,非其義不苟取,襟懷坦明,意熊沖澹,凡其所與居之鄉人,不問壯荖,咸愛慕而就之。家殷於資,不嗇施與,嘗遇人之貧乏者,必再三勸諭,導使之勤,又捐所有以周之,因多感其言而溫飽。或遇歲歉時,俗方幸其饑,封殖吝固,待長價以為肥家計。火德翁曰:今報湧貴,積者閉糴,民何以為生,乃開倉貸之,貸而不能償者,給之,凡遇婚喪患難之不給者,恒隨所遇以濟之,若是者久而不倦。第以夫妻年俱六十而無子,每相歎曰:此命也,亦若安於終焉而已。一日,偶過鄰家,觸其犬吠彼悍媼急出,覘見翁詈曰:我以為誰,乃是老絕代也,火德翁聞其言,憤哽而歸,獨坐,俛焉不語,惟泫然泣下,妣從容詢之,良久語其故,妣怒,乃慰之曰:毋彼責也,殆天假以告我而續嗣也,妾聞仁者必有後,而公久積陰德,天豈終絕哉,妾願為納側室,後當有子也。
                 因娶陳氏,年甫十九,貞淑有儀,僅六載而生三子,長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三曰三三郎,繼又生二女,長曰貴淑、次曰貴英,俱配名門望族。公生於宋孝宗帝淳熙十一年,《紀元1184年》歲次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子時,終於宋慶宗咸淳六年《紀元1270年》歲次庚午八月初旬,享壽八十七歲。三子克紹家業,善繼善述,厥後子孫蕃衍,詩禮簪纓,代不乏人。皆其所自出,後得疾,妣以藥前,火德翁曰:自喪亂以來,民無貴賤,暴屍中野,為狐狸禽獸飯者,不知其幾,吾今已老,幸有三子,獲終寢室,天賜我多矣,何以藥為。不日竟卒。
                   三一郎號朝文生有五子,長百一郎、次百二郎、三百三郎,又名慶三郎、四千四郎、五千五郎,妻邱氏三娘、田氏八娘。慶三郎娶妻何氏無生,再娶傅氏生三子,長三四郎、次三五郎,三烏孜公。公移永定湖坑。三五郎娶妻江氏小三娘,生五三郎,號淑良。淑良娶妻羅氏,生千五郎,號玄德,又名宏德。玄德娶妻鄭氏三娘無生。再娶朱氏三娘無生,再娶何氏九娘,生大六郎,號衍宗。大六郎娶妻賴氏八娘,生有五子,長積玉、次德玉、三寶玉、四梅軒,五子孝梓公移平合。娶妻謝氏,生有四子,長銓,字淑遜、次誠,字洪美、三誼、四諭。
李氏世系古譜序:
                蓋我始祖李珠公,乃山西太原府隴西縣人也。上有十餘世,其歷代官職,已難悉記,相傳上世出自春秋時魏國李克公之後,未敢考斷,若謂系出唐帝李淵公之後,居於隴西,亦遠而難稽矣,至以為宋丞相觀文殿大學士李忠定公之苗裔者,則其實錄也。忠定公生孟公,孟公生珠公。珠公官都督,值宋元之際,干戈未定,避亂移居,乃來汀州,住於寧化縣石壁村。娶吳氏,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為號,兄弟自此興旺,俱多遺裔,或遷或守,難以詳載。惟我祖火德公,是其之所出,故獨詳而記之,以備考覽焉。我火德公乃珠公之第四子也。原居甯化縣石壁村,值宋元兵亂,乃偕長妣伍氏,避居於上杭縣勝運里豊朗鄉,因見山秀土肥,民醇俗美,遂家焉。
                公生平直諒溫良,有忠弟忠信之行,非義不取,襟懷坦白,度量寬宏,資累巨萬,樂善好施,凡遇人之貧困者,必捐所有以周之,凡婚姻喪葬之不給者,隨所遇以濟之,凡游手好閑者,必再三勸諭,教之以耕作,人感其言,多致溫飽,至於成業。某歲饑,富者閉倉遏糴,以待高價,公則曰:當今穀價高貴,如競為封積,其如鄉人之飢餓何,乃獨發倉廩,依常價糴,其貧而不能糴者貸之,糴而不能償者給之,仁而不吝,久而不倦,以故所與居鄉人,莫不感其德而向慕之。當其時公年六十有三矣,僅有一女,每竊嘆曰:奈何命之舛也。一日,偶過鄰家,犬吠,而悍媼出,詈之曰:吾以為誰,乃是老絕後也。公聞言,憤憤而歸,獨坐俛首,不覺淚下,妣從容詢之,良久語其故,妣怒,因慰之曰:毋庸慮矣,吾聞仁者必有後,而公久積陰德,天豈無以佑公,而終絕嗣哉,願再納側室。乃為公訪於東郊,得陳公諱潛之女,年方十九,貞淑有儀,遂娶焉。六載之間,連生三子,長號三一郎、次號三二郎、三號三三郎,繼又生二女,長曰貴淑、次曰貴英,俱配名門望族。迄今數百年來,本枝蕃衍,昌熾海內,甲第科名,難以枚舉,可知公之修德勵行,所以庇佑子孫者為己厚也。
              公生於宋孝宗帝淳熙十一年,《紀元1184年》歲次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子時,終於宋慶宗咸淳六年《紀元1270年》歲次庚午八月初旬,享壽八十七歲。方公之寢疾也,妣以藥進,公却之曰:自宋亂以來,民無孓遺,屍骸暴露,為狐狸禽獸硺食者,不知凡幾,吾今老矣,幸有三子,得終正寢,天賜我多矣,何藥為,不飲食而卒。君子曰:火德公其知命者矣。及公之既逝也,擬葬于,窀穸有所,導扶靈輀,至豊郎崗,值雷雨暴至,倏忽晦瞑,暫停柩於地,少頃雨霽,柩已沉埋於地中,其坟不累土而自成佳城,因豎石於其所,於是群驚為神葬,比之牛眠之地,勝百倍焉。
    道光十四年《1834年》歲次甲午孟冬朔旦  二十一代裔孫歲貢生慎潛號松亭在噶瑪蘭抄南靖傳來族譜。
李氏宗譜序:
                自來宗譜之作,所以記昭穆之序,示追遠之情,此我國數千年傳統之思想,而維繫歷史文化於不墜,其功固不可泯也。惟是歷世既久,變亂相循,宗譜之流傳,時斷時續,僅賴賢者而為之,非如國家史乘之有人專司其事也,其不絕如縷,更可貴矣。溯自大陸陷匪,轉舜已八載,共匪肆虐,萬戶為墟,典籍之毀棄,甚於秦火,民間所藏之宗譜,亦被禁止,是真欲滅絕人倫也。其或奔走窮荒,避跡海外,幸而脫險以至本省者,追念祖德宗功,益增懷思之情,尚未有以善其後也。臺灣李氏,來自福建,子孫繁衍,散居各縣,其先在福建時,湖坑南靖大坪頭,均各有宗譜,遜清道光年間,李慎潛在台中噶瑪蘭,搜集各譜,詳加參證而述之,即李氏族譜源流總序也。四十五年春,李發君等來寓,以修譜事相委。又於春祀日,邀余往桃園李氏宗祠,余因述大陸共匪之滅絕人倫,廢棄禮教,以蘇聯文化,變中國之俗,絕不為人民所心悅,其妾竊據必不能久,今國家整軍經武,反共必能勝利,大陸必可光復,本省各地宗親會,風行一時,其亦為反共抗俄之一助歟。余不文修譜之重責,恐難勝任,重以李君之請,又兼同族之誼,勉應其請。爰集李氏世系古序,暨湖坑、南靖、大坪頭各譜之序引,及慎潛氏之李氏源流總序,以明李氏之本源。
                 又擇記李氏祖宗之事略,與始祖李火德翁傳,以彰先德,後分列世系表,以醒眉目。自李珠公遷福建汀州寧化,李火德公又自寧化遷上杭,以迄李詮公,適為十世,編成閩西李氏世系表。自李念七公自南靖油坑遷泉州晉江雁塔鄉,以迄於十世祖叔侄渡海至台,又適為十世,編成閩南李氏世系表。自此以下,又傳數世矣,遵李氏同族之公議,留待將來之續修。嗚呼!祖德宗功,久而益彰,化人倫,厚風俗,後之覽者,其亦感乎木本水源之所自,而有以激勵之哉。是為序。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十二月吉旦 族裔第一屆國民大會江蘇省溧水縣代表徵慶友漁拜撰。
附記:據蘭陽先賢晚清舉人,歷任甘肅渭源、安化、河州、狄道州等四品知州李望洋先生,乳名水溢,字子觀,號靜齋。祖譜所載:宋代始祖祖珠,為觀文殿大學士綱《字伯紀;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進士。欽宗靖康初為兵部侍郎,金人入侵,主戰被謫。高宗南渡,首召為相,整軍經武,力謀恢復;乃帝意圖偏安,黃潛善等復忌而沮之,未幾罷去。紹興十年卒,予諡忠定,享年五十有八。著有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紀、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劄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之孫。綱繼傳孟、孟傳珠。珠官提督,當宋、元之際,干戈未定,自汀州避難寧化之石壁村。娶吳氏,生子五: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人皆盛傳,枝葉繁茂。
                火德娶伍氏,自寧化移居上杭。其為人忠信篤敬,家殷實富厚,樂善好施,人咸敬之。遇貧寒者,必慰諭再三,誘勉以勤作,而周濟之;故多感其言而致溫飽。饑歲,富戶或閉倉遏糴,以俟長價;輒獨開倉平糴,貧者貸之,不能償者則紓之,無吝色。夫婦年登六十,僅一女,無男嗣。嘗遭一悍村媼詈為『老絕後』,返家俛首無語,迴思其言不覺淚下,伍氏問知其故,力為慫恿納一側室,因娶陳氏為妾,未六載連舉三子。其後有慶三郎者移居邑之湖坑。迨至元末,李志甫犯法獲罪,恐有同姓之累,有淑遜者續遷至南靖油坑。油坑始祖淑遜,其四世孫善政《六滿》因族大人眾,復移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吳宅埔頂。傳至十世孫禎藝《字啟香,號端苑》,清仁宗嘉慶年間,其子孫或仍住吳宅,或渡臺南而移住嘉義縣他里霧《今雲林斗南鎮》地方定居;或渡臺北而移住淡水廳擺接二十八張庄《今新北市中和區》,並祀禎藝為臺北開基祖。嘉慶九年《1804年》,李舉人曾祖振庚公及祖父克茂公、祖母鄭氏、父天聽公等相偕自南靖吳宅故里東渡臺灣。初居,擺接二十八張庄《今中和區》。振庚公即卒於是處。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克茂公因閩、粵械鬥,挈眷遷往噶瑪蘭廳今頭城鎮頂埔,務農維生;遂為蘭籍,而祀振庚公為開蘭始祖。而李氏宜蘭縣政府後側宗祠『敦本堂』、是奉祀火德公為始祖。三芝前李總統登輝源興居掛有火德公祖居及火德公祖墳相片。
 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入閩始祖火德公。翰苑家聲遠、科名世澤長。福建省永定:李氏大宗祠。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入閩始祖火德公玉照。
                                                       福建省永定:李氏大宗祠。 

 福建省永定:李氏大宗祠。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三芝前李總統登輝源興居掛有火德公祖居及火德公祖墳相片。
                                                 
福建省永定:李氏大宗祠。  
 三芝前李總統登輝源興居掛有火德公祖居及火德公祖墳相片。 
     春波遺像《1859年咸豐九年歲次己未恩科舉人》 

                         二房孫 貢生 李紹宗遺像
                       清朝噶瑪蘭廳地圖《今宜蘭縣地圖 
                                 宜蘭市 敦本堂  李氏宗祠    正殿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右側白馬 
      李春華《1851年咸豐元年歲次辛亥恩科舉人》立。 
 李春華《1851年咸豐元年歲次辛亥恩科舉人》護理福建巡撫部院布政使。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前蓄水池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地址: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  
        敦本堂:104年度李氏宗親會代表大會留念   
 
         貢生李紹宗手繪李氏祖墳地理圖記 
         貢生李紹宗手繪李氏祖墳地理圖記   
        貢生李紹宗手繪李氏祖墳地理圖記 
            敦本堂:宜蘭市縣政十二街41號大門 
           敦本堂『奉祀火德公始祖』:李火德公傳 

                清芬奕葉 匾    李宗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