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榮(歲次辛酉,今年九十歲)的父親張阿韋,原定居安蘭城(今員山鄉同樂村),早期受聘為日本人管理農作物到刺仔崙工作;俟後曾住三星,任木匠工養活全家大小。清榮的大哥炎塗,二哥出嗣宜蘭石家,三哥阿永;當清榮二歲時,父親染病卻沒錢看醫生,不久之後不幸病歿,一家頓失依怙。 當時家境非常困苦,母親向鄰居親朋借錢籌葬父親,由於生活條件惡劣,以致只有二歲的清榮亦於父亡之後生病,家無寸銀就醫,幼小生命奄奄一息,
母親認定清榮也必死無疑,丟於牆腳之處待死。
幸好安蘭城鄰居阿忠嬸,看視之後認為此兒不致夭折,告以偏方--用瘦豬肉燉湯喝,吃了幾帖之後竟然痊癒。經此苦難之後,小清榮愈來愈好搖飼(台語,音ㄧㄡ ㄑㄧ,養育之意),經母親含辛茹苦扶養,及年長則從事各種零工貼補家用。
十九歲時舉家遷離安蘭城來到刺仔崙,投靠今六鄰的大姐許林阿月,當時姐夫某日,清榮與本村仕紳林石牛同行,從宜蘭大坡處返家,石牛伯受兩側居民熱情問候,清榮卻無人聞問,心裡著實不是滋味;清榮打從當日起心裡就立志,日後一定要讓人看得起,免受他人欺負。二十二歲時娶妻,為壯圍車路頭王氏千
終於在民國四十五年(歲次丙申)併其積蓄,聘請宜蘭陳阿根地理師堪地,起造磚瓦尖峰新厝,其屋坐西南朝東北,地理形勢天然,後有山巒秀氣屏障,建造至今達五十幾年仍保留古色古香。
看盡人世間冷暖,清榮 先生對地方公益不遺餘力,如民國二十八年整修圓明寺及興建鹹菜湖山麓七層塔。受覺意師父之託,以家裡老水牛拖「犛阿卡」搬運砂石,使七層塔如期完工。其他如常興廟改建、活動中心建造、土地公廟改建、小礁溪堤防修築、道路興修、水塔興建、結龍橋及雙崙橋等陳情興建,及地方各種事務開會等,均積極參與併建言促成。
清榮先生其為人善良耿直公正不阿,樂於助人,熱心公益併勤修善德。(如筆者早年家境清寒,父親為家裡兄弟姐妹六人就學籌註冊費而煩惱,均蒙其不計利息資借,至今仍感恩其德!)至今雖然已經九十高齡,仍勤於耕作早出晚歸,現任刺仔崙七鄰鄰長,對地方事務仍躬親力為。
古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清榮先生其子孝媳淑各個事業有成,次子錦煌現為蟬聯第三任之基隆市市議員,頗有乃父之風範,熱心於公益,不負市民所託造福人群。今謹誌略之,願世人宜勉而效之為禱。
舊厝前水池之美。
舊厝前環境清幽。
舊厝後山腳百年以上的老龍眼樹。
百年老龍眼樹粗大的樹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