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1

神農大帝祖廟-五穀廟

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           攝影兼撰文:  雲松子  居士   99.4.27
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地址:宜蘭市神農路72號電話:03-9325349。

敕建:大清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1812年》,先農社稷神衹壇。宜蘭市五穀廟,是台灣歷史悠久神農大帝祖廟之一。坐卯山兼乙《95度》臨卦上爻↓酉向遯卦上爻。
五穀廟歷史緣起:大清嘉慶七年歲次壬戌《1802年》,開蘭先民,漳、泉、粵三籍移民,共一千八百十六人進攻五圍(今宜蘭市),驅散番人,旗首內每人分地均為五分六釐地,規劃開墾,種植五穀農作物,但因接連二年,始終未能收成,農民代表,簡東來、劉鐘、吳表、林膽、陳一理、陳駿等先賢,於嘉慶九年歲次甲子《1804年》,聚會決定,先敕一支神農大帝黑令旗,豎立於目前廟址地,各地農民聞悉紛紛前來祭拜,果真
應證神奇,連續幾年內各地農民紛傳五穀農作大豐收,後因清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1812年》季春,官方敕建神農大帝廟宇一座完成(現廟址地)才將原先黑令旗,台拆除,本廟文獻會為紀念建廟始源,另模仿舊式旗臺一座,以供觀賞。五穀廟文獻會敬題,歲次戊寅八十七年季夏修造。
五穀廟沿革史:先農社稷神衹壇《簡稱:先農壇》,供奉神農大帝,以一太牢告祠。大清嘉慶九年歲次甲子《1804年》,因開蘭先民有,漳、泉、粵三籍移民,規劃開墾耕鑿,但農民栽植農作物未能豐收¡,農民代表聚會於五圍(今宜蘭市)南邊,大三鬮深溝地(今廟址)最後決定敕一支神農大帝黑令旗,豎立於該聚會處。各地農民聞悉紛紛前來祭拜,果真應證,五穀大豐收。大清嘉慶十五年歲次庚午《1810年》淡水廳官方准予敕建神農大帝廟宇一座,並命名為:先農社稷神衹壇。由委辦知府兼首任通判:楊廷理老爺統籌,堪輿師梁章讀監立。廟宇坐北朝南,大清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1812年》,三月籌建竣工,並舉行入廟大典,由通判翟淦老爺主持儀典。大清咸豐二年歲次壬子《1852年》七月初五日寅時,先農壇遭強烈颱風侵襲¡,一夜之間竟全部倒塌全毀。大清咸豐七年歲次丁巳《1857年》一月,由通判白富謙老爺統籌,昭應宮住持僧良法師監立,廟宇改為坐東朝西。大清咸豐八年歲次戊午《1858年》六月十日,廟宇重建工程竣工,並舉行鎮座大典。由通判白富謙老爺主持儀典,至大清咸豐九年歲次己未《1859年》十一月,本廟配祠壇東嶽山川風雲雷雨壇竣工。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1868年》開蘭進士楊士芳,將先農社稷神衹壇,改名為:五穀廟。配祠壇改名為:東嶽神壇《今東嶽大帝廟》。大清同治十年歲次辛未《1871年》三月,本廟興建北式山門,城牆兩側龍鳳宅第,拜亭,修建東嶽神壇竣工。大清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1895年》八月,配祠壇:東嶽神壇脫離管理。民國五十一年歲次壬寅《1962年》八月初五日丑時,本廟木造山門及拜亭遭強烈颱風歐珀侵襲¡,全部倒塌毀損。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1998年》三月,本廟設立興建文物展覽館。
重建先農壇碑記:蓋聞民以祀神、以佑民,欲祈民福於無窮,在妥神靈之有所,況祀典之廟,粒食攸關,尤兼當務之為急乎蘭邑。嘉慶十五年始隸版圖,所有應設廟宇,疊經砌造,迨十七年間翟前任奉建先農壇,在於南關外,坐北朝南崇祀,聖像凡遇迎春勸農,春秋長雨,守土官長循例舉行四方,於是乎觀禮焉!不意於道光二十八、九等年,連遭風雨。捐泊咸豐二年全行倒塌,片瓦無遺,權將聖像移供武廟內,如是者有年,前幾任官欲修不果,余荏篆後察悉,十年來雨暘不若,屢捐田禾者,職是之故為蘭計,肅然思所以重建之。伏維 神農大帝肇興稼穡,澤遍生民,使天下萬世永賴來耨之利我。國家春祈、秋報,鉅典煌煌,合亟設立 神壇,以昭誠敬。余嘗覽舊時遺址,謂其砂水坐向不相朝顧,甚非神所憑依處也。特於南觀外親擇地基,視定方向,東而面西,格合坐卯向酉兼乙辛、辛酉、辛卯分金。前有泮水與芳塍環抱,上有玉山與叭哩相當如咏,一水護田綠繞,两山排闥送青來詩句,余履堪之下取其格局完美。氣象堂皇,不但大有可占,且異文風丕振,維時識堪輿,且在僉以余言為然,計既決矣。第工料,一切勢須鳩貲備辦。所可喜者蘭營都閫府黃公遇春,敬神愛民,與余同志,首先捐俸,以為之倡,即諭飭職監林國翰、舉人黃纘緒、職員林啟勳、職監黃玉瑤等,齊集公所會議,章程明閤,屬官番隘界,上中下則各款田園,每甲勸捐番銀四角餘¡,各量力佽助,以資土木之需,窃幸都人士,感發興和躍樂輸,眾志成城。俾夕廢得舉,洵為開蘭以來所未有之盛事也。至諸務較繁,着春昭應宮住持僧良法仝為、經為,於是召匠庀材,選良監督。本三月初三日興工,迨六月初十日報竣,製從其樸料,置其堅,縂期 廟貌長存,垂諸永遠,隆享祀之報、普美利之庥!神靈也。而民福寓之是,則余之所厚望者耳,茲因規模粗具,用誌緣起並泐石,以公同善云是為記。咸豐捌年六月穀旦。特調台灣噶瑪蘭民番分府即補府正堂:白富謙。《抄錄於石碑文》。
牌樓聯:神功嘗百草聖德巍峨醫奕世、農業立千秋帝恩浩蕩粒烝民。內殿聯:隴畔春雲棲玉粒、爐中香火裊金钗。內柱1聯:大道無私常願寰區消疾苦、帝恩廣佈故教人世免飢寒。柱2:神德彌高始制方書稱五聖、農功浩大教民耕稼頌千秋。左昭聯:日月同光聖德彰、致知作卦奠陰陽。教民畜牧漁田獵、天縱神靈拯萬方。右穆聯:粒我烝民德配天。巍峨聖德感無邊、功嘗百草傳梁菽、彪炳殊勳遍大千。內門:青疇開利賴。代際昇平燮理陰陽調二氣。左:古聖恩每飯人懷辳醫祖立言立德、至今存傳耒耜萬國尊澤被蒼生。右:綿繁帝鄒冑滿寰球、萬載乾坤昭化育、始製衣裳德澤攸、神威浩蕩滅蚩尤。黃茂降嘉祥。民長熙泰權衡寒暑頌三天。大門:堯天粒食慶、雨暘歌舜日。正大門橫批:古今宗社仰威稜。廟貌巍峨輪奐常新垂萬世、神靈赫濯蒸嘗不替永千秋。左觀音門:歲祈嘉穀稔。暈碧裁紅邀景福。鐘聲欺鳥語。吹豳擊雅報豐年。右福德:時享泰皆平。綠野桑麻恩聖澤、青陽化育奠靈庥。花香檀氣壓。
農醫之祖《匾》咸豐戊午年六月十一日敬立。信官長:白富謙謹識。
制器壽人《匾》大清嘉慶壬申十七年,通判翟淦謹識。
澤被蒼生《匾》光緒九年歲在癸未季春穀旦。恩賜正一品蔭生前戶部員外郎福建候補同知調署宜蘭知縣古吳彭達孫敬酬。
萬世農祖《匾》民國七十八年己巳初夏。臺灣省糧食局、局長李鳳鳴。《後出任宜蘭縣長縣長》。
功同日月《匾》本廟管理委員會成立紀念。
古文物祭祀資料:
1. 大清光緒年間誥授朝議大夫賜進士身出署噶瑪蘭分府柳莊王大人神龕。
2. 大清同治年間欽賜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熊一本老爺神龕一座。
3. 大清光緒年間賜進士身出陛任台防分府噶瑪蘭撫民理番分府仝卜年老爺神龕一座。
4. 大清光緒年間賜進士身出特授鳳山縣正堂署蘭防分府陳蒸大老爺神龕。
5. 大清咸豐年間勒授奉政大夫備補噶瑪蘭民番分府翟淦大老爺神龕一座。
6. 大清光緒戊寅四年噶瑪蘭眾藥商聯合成立本廟勒封藥王孫真人神龕一座及香爐一鼎。
7. 大清光緒己卯五年噶瑪蘭中藥商成立本廟振興會香爐一鼎。
8. 大清光緒戊子十四年噶瑪蘭眾青草藥商聯合成立本廟東勝社香爐一鼎。
9. 大清光緒甲申十年噶瑪蘭眾米商聯合成立本廟大有社香爐一鼎。
10. 大清年間祭皿物品。
11. 日治年間祭皿物品。
12. 日本大正三年《民國賈寅三年》季春三月香爐一鼎。
歲次戊寅八十七年季夏設立。五穀廟文獻會 敬題。
本廟左側奉祀:歷代始門下諸先賢一派香位。功高廟祀一代後世學、德主恩公百年永留傳。
左:黃遇春、江木庚、林才、林膽、劉鐘、陳駿、陳國崧、李紅毛、吳海堂、莊讚勳、范文德、黃纘緒、林石旺、吳德連、郭茂輝、廖水松、林清亮、黃長、吳火爐、林淡松、陳火生、趙火坤、游維政、李陳旺、郭錫致、李吳阿青、劉錦全、黃炎是、賴添財、尤朝枝、楊阿牆、林阿菊、尤黃秀娥、陳欽勝、呂禮漢、林庚、王允故、江阿蕊、林吳阿純。
右:簡東來、吳表、陳一理、黃永在、林啟勳、林國翰、黃玉遙、吳榮達、蘇耀南、康承智、曾仰南、曾吳阿月、林坤合、楊天琮、李阿肚、張濕、張阿粿、林振連、許圳旺、郭金波、林旺盛、黃家裕、林耀東、邱丁、黃新用、林再立、許火土、林進福、曾淑柏、吳周純、林振榮、林寶桂、林加冬、莊阿生、林松吉、李汪松、王允長、曾滄賢。
五穀廟沿革史簡介:
1. 清嘉慶甲子九年《西元1804年》:開蘭先民,因五穀農作物,未能收成,農民生活非常清苦,各地農民代表如簡東來、劉鐘、陳駿、吳表、林膽、陳一理等先賢,聚會于五圍(今宜蘭市)以南大三鬮深溝地。(約今舊縣政府《今新月廣場》及宜蘭監獄前廟地)商討改善措施。最後決定,敕一支神農大帝黑令旗,豎立于目前廟址地。,各地農民聞悉紛紛前來祭拜,果真應證神奇,連續幾年,各地農民五穀大豐收。
2. 清嘉慶己巳十四年《西元1809年》:孟夏四月,農民代表陳駿等六人,呈請官方准于敕建神農大帝廟宇一座。
3. 清嘉慶庚午十五年《西元1810年》:委辦知府兼首任通判楊廷理老爺,准于農民代表所請,敕建始隸版圖所有權。建物面積共四十坪,由堪輿師梁章讀堪謂:『五圍西靠山,東面海,若坐西向東,則山頭打碎,賓主無情,誠恐將來俗,旱民刁,有不虞之患也。』因此建議廟宇坐落方位『坐北朝南』。才能使農民物阜民安。通判楊廷理老爺接受其議。孟冬十月,廟宇舉行動土興工。
4. 清嘉慶辛未十六年《西元1811年》:農民代表吳表等人,於孟夏四月,由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炎帝陵,請奉一尊神農大帝,高約八寸八渡海來臺。
5. 清嘉慶壬申十七年《西元1812年》:季春三月,本廟舉行籌建竣工,眾神開光暨入廟大典。由台灣知府楊廷理大人觀禮。通判翟淦老爺主持儀典。正式命名為:『先農社稷神衹壇』。並依照大清禮制,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主官率領祭祀。訂四月二十六日為神農大帝聖誕,神轎陣頭徒步繞巡於五圍市《今宜蘭市》四大古城門內,前一日更有神農大帝下鄉造訪之巡。本廟首任管理創始公陳駿接任。通判翟淦老爺賜匾一座『制器壽人』。
6. 清道光癸未三年《西元1823年》:第二任管理人永定公林才接任。
7. 清道光己丑九年《西元1829年》:第三任管理人晉源公黃永在接任。並設立本廟對天災、兵禍、恤孤、救貧、助學之公益。
8. 清道光丁酉十七年《西元1837年》:第四任管理人平鄉公江木庚接任。
9. 清咸豐壬子二年《西元1852年》:七月初五日寅時。本廟遭強烈颱風侵襲,廟宇竟全部倒塌。聖像暫且移住西門城內文武廟,武殿供奉。仲秋八月,平鄉公江木庚,計劃籌組重建委員會。但因經費龐大,人員及人力又無法跟進,使得籌組重建計劃,一次又一次失敗。
10. 清咸豐乙卯五年《西元1855年》:仲冬十一月,平鄉公江木庚仙化。往後更無人提議重建事宜。
11. 清咸豐丁巳七年《西元1857年》:孟春一月,日新公林啟勳,有感神農大帝託夢之責,以個人相識通判白富謙老爺,並告之發生經過。老爺得知此態嚴重,立即成立籌備重建工作。有得黃門弟遇春¡、林職監國翰、黃舉人纘緒等人大力支持。三月初三日,開始重建興工。由昭應宮主持僧良法師監立。堪謂:『神壇舊址方位,座北朝南,言其砂水不相朝,改擇座東朝西』。
12. 清咸豐戊午八年《西元1858年》:六月初十日,本廟重建竣工。同月十八日,舉行重建慶成暨恭迎神農大帝回廟鎮座大典。由通判白富謙老爺主持儀典。並立石碑為記事。賜匾一座為『農醫之祖』。祠奉開蘭先賢神龕神位。本廟第五任管理人新公林啟勳接任。創立本廟立春拜春牛習俗。從新春正初一至十五日元宵節晚上九時止,迎春牛及鞭春牛遊街活動由通判主持,以示新年已過,春牛開始下田工作。各行各業都要回各崗位工作。孟秋七月,通判白富謙老爺施行中元醮,五圍市七諸廟宇輪流舉辦。先農壇為南門城內,外區域之子母廟,定每年農曆七月十八日,舉辦慶讚中元普渡法會。前一日晚上七時,施放水燈遊行。
13. 清咸豐己未九年《西元1859年》:通判白富謙老爺,有感風雲雷雨對五穀之重要,因再敕建一座先農壇從護配祠壇。孟夏四月,噶瑪蘭民番分府壯圍三、四、五、六、七結。七張酬勞埔。份仔小同興。四張三十分等莊、仝置賜匾一座『粒食開先』。仲冬十一月。本廟從護配祠,建造竣工。命名為《風雲雷雨壇》。主祀東嶽山川神位。右奉城隍神祇。左奉后土神主。
14. 清同治戊辰七年《西元1868年》:開蘭進士楊士芳,新科高舉,載譽返鄉,曾為立志口願于先農壇。返家途經南門,下馬開香,先農壇儀門兩廂,共參謁堂。進士楊士芳將『先農社稷神祇壇』,改為『五穀廟』。並酬謝木彫神農大帝一尊。石珠十粒。
15. 清同治己巳八年《西元1869年》:仲春二月,黃舉人纘緒,興建本廟北式山門、城墻、兩側龍鳳宅第、拜亭,並猜拆除簡陋東嶽神壇。重興興建。
16. 清同治辛未十年《西元1871年》:三月,本廟新建北式山門、城墻、兩側宅第、拜亭,東嶽神壇峻工。坐西朝東。
17. 清同治癸酉十二年《西元1873年》:第六任管理人同敬公范文德接任。成立迎燈元宵節活動。
18. 清光緒戊寅四年《西元1878年》:噶瑪蘭市眾藥舖商聯合設立,本廟拜殿勒封藥王孫真人神龕一座。供奉。
19. 清光緒己卯五年《西元1879年》:噶瑪蘭市中藥商成立本廟振興會。
20. 清光緒辛巳七年《西元1881年》:第七任管理人玉馥公吳榮達接任。
21. 清光緒甲申十年《西元1884年》:噶瑪蘭市眾米商聯合成立本廟大有社。並開創會員爐主香火承接制。
22. 清光緒戊子十四年《西元1888年》:噶瑪蘭市眾青草藥商聯合成立,本廟神農大帝及東嶽大帝東勝社。
23. 清光緒甲午二十年《西元1894年》:第八任管理人六安公莊讚勳(板廷)接任。
24. 清光緒乙未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仲夏五月,本廟從護配祠東嶽神壇脫離本廟,自治獨立管理,改名為東嶽廟。本廟管理東嶽神壇共有三十六年。日本帝國統治台灣,日本憲兵隊進駐本廟為營區。以行政命令干預,廢除本廟所有慶典活動。
25. 民國庚午十九年《西元1930年、日本昭和五年》:第九任管理人以匡公蘇耀南接任。︽由日本官派接掌︾。
26. 民國甲戌二十三年《西元1934年、日本昭和九年》:孟春一月,宜蘭縣米谷商舖商聯成立本廟,廟外爐主承接制,為同豐會。
27. 民國庚辰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日本昭和十五年》:季夏六月,日本憲兵隊,更換營區,改由日本佛堂主事和尚—麻茲接掌。並於廟門外堂口處,安奉一尊高約三尺六寸石觀音。
28. 民國乙酉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日本昭和二十年》:日本帝國兵敗投降。台灣光復日本和尚—麻茲,歸還『五穀廟』。忠農公吳火爐為清除日本佛堂,恢復廟觀。伙同施獻公曾仰南、吳海堂、廖水松、張濕等先賢,合力將高約三尺六寸石觀音,搬離運至頭城大溪山上奉祠。
29. 民國丙戌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仲春二月,廟祝施獻公曾仰南,成立本廟漢文私塾院。孟夏四月,本廟恢復所有慶典活動。季秋九月,忠農公吳火爐,成立本廟草藥種植研究區,以數百種草藥,濟世苦民。
30. 民國丁亥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孟夏四月,宜蘭縣藥商舖聯合成立本廟藥商會。季夏六月,三德公林清亮成立本廟道教鸞真。
31. 民國辛卯四十年《西元1951年》:季秋九月,施獻公曾仰南,成立本廟祈安朝真禮斗法會。
32. 民國癸巳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孟春一月,本廟管理委員會產生,第十任管理人以匡公蘇耀南接任。季秋九月,三德公林清亮成立本廟馬千歲會。仲冬十一月,有儀公林耀東,成立本廟消災會。
33. 民國丁酉四十六年《西元1957年》:季春三月,有儀公林耀東成立本廟報恩會。
34. 民國壬寅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仲春二月,有儀公林耀東,成立本廟禮生會,指導老師合經公尤朝枝。仲秋八月初五日丑時,強烈颱風歐珀,嚴重侵襲宜蘭地區,本廟木造山門及拜亭全部倒塌損毀。廟體外層亦嚴重受損。管理委員會,緊急協商,並成立修建委員會,由百壽名林加冬擔任主任委員。
35. 民國甲辰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孟冬十月,由已往木造山門及拜亭,倒塌後改造石柱水泥,整修工程全部完成。季秋九月,以匡公蘇耀南,申請報准寺廟登記證。
36. 民國乙巳五十四年《西元1965年》:仲春二月,敬慧公林旺盛,設立本廟文化資產分保護區。
37. 民國壬子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秋季九月,第十一任管理人百壽名林加冬擔任。
38. 民國戊辰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孟冬十月,合經公尤朝枝成立本廟訟經團。團長堂福名林庚。副團長黃榮華。幹事林萬壽擔任。
39. 民國己巳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孟夏四月,黃榮華創立本廟大鼓會。會長林松吉。副會長林中春擔任。
40. 民國庚午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冬季十二月,陳棨棟、游文祥創立本廟神將會。會長張漢肇擔任。
41. 民國戊寅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季春三月,文竺名莊阿生。永祿名王允故。創立本廟固有保存文物『文獻研習會』。會長林萬壽擔任。總幹事楊阿墻擔任。書記許文樹擔任。孟夏四月,本廟沿革簡介,由贊御呂文欽修錄完成。仲夏五月,本廟首部會典春秋完成。空前敘述,歷經大清嘉慶甲子九年至今,各階段先賢,秉心泣血,一點一滴,衍傳『五穀廟』固有信仰、禮俗、風俗、文物、現象、活動、記事之常民文化內容。著作歷經三年而成。由贊御呂文欽撰錄完成。季夏六月,廟祝吳坤炎籌設禮亭完成。仲冬十一月,本廟第二部文化長興考史完成。由贊御呂文欽撰錄完成。
42. 民國己卯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季春三月,本廟修繕工程完成。文獻展覽館設立完成。由第一屆文獻委員會創立。孟夏四月,本廟紀念敕建開廟一九0年慶典。由主任委員百壽名林加冬主持。《資料錄于五穀廟沿革》。
43.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西元20003年》:四月為應運廟務之推展,委員改選,九十二年四月起至100年四月止,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黃榮華擔任,繼續推展廟務各項活動及舉辦慶祝五穀廟敕建二百周年紀念大典等。
108年古廟古蹟遭拆除重建新廟,至今新建中,仍未完成
       五穀廟至古至今,因人口激增,都市迅速發展,古早是前臨阡陌青翠田園,視野能遠眺西面翠巒青山,大、小礁溪匯入宜蘭河,山水大匯堂局之美,俟後前臨宜蘭監獄及宜蘭縣政府,立今兩大政府機關均遷離,由《新月廣場》進駐,高樓大廈林立,今廟前成為人車眾多及熱鬧市區,確實古今差異很大,繁華市區點綴着古色古香古剎,成為深具眾善信大德,信仰中心及文化歷史意義,故撰文以誌之。
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 坐卯山兼乙《95度》臨卦上爻↓酉向遯卦上爻。地址:宜蘭市神農路72號電話:03-9325349。















敕建:大清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1812年》,先農社稷神衹壇。宜蘭市五穀廟,是台灣歷史悠久神農大帝祖廟之一。

















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 。














 神農大帝廟祖廟-五穀廟。

















五穀廟:主祀神農大帝及眾神尊。














 五穀廟:左殿奉祀觀音佛祖。














五穀廟:右殿奉祀福德正神。














五穀廟之緣起:首先敕一支神農大帝黑令旗奉祀。

















咸豐捌年六月穀旦。特調台灣噶瑪蘭民番分府即補府正堂:白富謙。《立重建泐石碑文》。及春牛














制器壽人《匾》大清嘉慶壬申十七年,通判翟淦謹識。














農醫之祖《匾》咸豐戊午年六月十一日敬立。信官長:白富謙謹識。

















澤被蒼生《匾》光緒九年歲在癸未季春穀旦。恩賜正一品蔭生前戶部員外郎福建候補同知調署宜蘭知縣古吳彭達孫敬酬。














功同日月《匾》本廟管理委員會成立紀念¡。












萬世農祖《匾》民國七十八年己巳初夏。臺灣省糧食局、局長李鳳鳴。《後出任宜蘭縣長縣長》。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元月。市長呂國華敬獻。《後95年至98年出任一屆宜蘭縣長縣長》。


















古樸莊嚴五古廟正殿。














歲次戊寅八十七年季夏設立。五穀廟文獻會,設立古文物展示。














五穀廟景觀之美。














 五穀廟重建碑文及春牛。咸豐捌年六月穀旦。特調台灣噶瑪蘭民番分府即補府正堂:白富謙。
















五穀廟廟前舊監獄辦公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