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蘭陽藍氏開基祖   天葬穴

                            雲松子  居士   記實與拍照  110年8月16日

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誠縶邀請五術同道歡迎加入工會,享有勞保、勞教、勞訓、五術證照之核發。楊公三大法脈之一,正體三元地理,真宗正訣三元地理,截偽續真,傳授有緣人。《請洽王秘書長:0933-988-956

                 藍氏天葬穴:是藍氏蘭陽開基祖十六世承令公墳,因福蟻覆土成墳曰:天葬。為不傷自然龍穴,故而不立碑。而蘭陽還有一黃氏天葬穴,也是福蟻覆土得龍穴。兩墳皆因天賜福緣,得地之後,地靈人傑,子孫皆大發富貴,財丁兩旺。而能有此福緣得地之先人,皆是生前福德具足之大德,故能承受天賜佳穴之福。故奉勸世人,如古諺曰:欲得藤公之佳城,應廣積善德。另據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因得天葬穴之庇蔭,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之鄉村貧民出生,竟創立了明朝帝國基業,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長達275年明朝帝國。而藍氏得此天葬穴,乃此龍脈山龍枝脈盡結之地,墳後龍脈地形,自然生成如龜頸形,穴結龜頭處。因怕刻意造做,恐傷及穴場,故仍維持初葬疊石為記樣貌,不敢立碑,四周砌磚圍成墳形。另立紀念碑于右側處。天葬穴右後方另一墳是其後代祖墳。最下方照片是筆者,受理主庚修繕之派下祖塔。

    藍氏蘭陽開基祖,紀念碑曰:

                第十六世藍承令前居漳州府金浦縣長谿石椅社逢朱一貴之亂。乃偕胞兄承顯、承略公徙居臺灣中港,後又獨遷羅東街遂家焉。公係時郎公第六子號剛毅直,生于四十三年歲次戊戌年《1778年》,歿于道光十六年歲次丙申年《1836年》享年五十八歲。葬在鹿埔,經過洗骨後即寄墳在此山林一六三之四號山麓。而後因受福蟻採運寶土將墳穴全面蓋成靈龜申頸形。公生前致力經商,注重子孫福利勤儉成家,現我子孫能得享居羅東,受而康樂,非公之策劃,安有今日,厥功至偉,其恩德無以為報。是以傳略於碑,永為子孫紀念。藍家子孫一同立。

中華民國四八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藍廷珪撰書。《日治時曾任羅東郡冬山庄長》

崇德公派之祖先記略:

                 崇德公祖籍唐山故土漳州金浦,自分遷始祖計起,排行第十四,子時郎公諡玉錐,壽六五。配祖妣蔡氏冉娘,享年三六,傳子三。繼祖妣周氏,與元妣蔡氏均歿於乾隆年間。至十六世承令公前世居舊邑金浦《即漳浦縣長谿石椅社》,適朱一貴之亂,偕胞兄承顯,承令公徙居台灣中港《今竹南中港里》。後獨徙宜蘭縣羅東街遂家居焉。時令公第六子承令公諡剛直,生於乾隆戊戌,歿於道光年丙申《1836年》,承令公妣廖氏。承令公字乾旭,官名錫輝,諡誠篤太學生,嗣後于咸豐四年三月九品軍功,生嘉慶己巳年,歿于同治丁卯年,享壽五九歲。傳子火焰公已第十七世,公元一八0九至一八六七年,妣慈勤,壽五七歲。傳子四大房,其二房即十八世啟裕公,號田琳,祖妣張氏貞惠。啟裕公傳大房昌、次子溪芳、三房溪明。今丁口旺盛,瓜瓞綿綿。

    筆者有幸于歲次己亥冬緣受啟裕公之后裔敦聘,修繕啟裕公派下祖塔始知其祖源流也。


















2021/02/17

 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冷水坑(元寶山福德廟)。

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理事長  誠摯邀請五術同道歡迎加入工會,享有勞保、勞教、勞訓、五術證照之核發。楊公三大法脈之一,正體三元地理,真宗正訣三元地理,截僞續真,傳授有緣人。

(請洽王秘書長:0933--988--956)

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冷水坑,元寶山福德廟沿革:

        本村邑清朝時地名以:粗坑概括之。是荒蕪之地,稱:荒埔。也是原住民獵場。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曾設營於叭哩沙湳,另外成立:叭哩沙撫墾局。本村隸屬於:叭哩沙管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和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日本統治後仿傚清朝時期設立:叭哩沙撫墾署。叭哩沙是稱:竹林之意。原轄羅東庄街,大正九年《1920年》日本政府實施[街庄名改正]後,才正式稱為:三星庄,而三星這個地名延用至今。至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因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原三星鄉公所管轄的粗坑等地,併入員山鄉而改為中華村,從此居民免受濁水溪兩岸阻隔,洽公更便利。

        土地公廟建廟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惟已知是自從清朝年間,此域交通不便,漢人初入墾較遲僅四、五戶,以石板屋建廟于現址上方山麓坡地,奉祀石頭尊。延續至日治年間村民生活改善,廟遷建于鴻德養護院路口三角地帶,并雕塑金尊奉祀駐守數拾年之久。民國五十八年,颱風洪水肆虐,濁水溪滾滾溪流沖入湖底,淹沒整個村庄,廟差點被大水沖走,幸神尊安然無恙。然當時陳石知先生,被土地公抓生乩,告知村民。說:該處不能住了,擋不住排山倒海濤濤溪水沖毀之威力。要求遷回山麓始是其廟地所在,村民謹遵福神旨意遷回山麓坡地。俟後考慮村民祭祀之便,年邁村民免爬上山崗之苦,重新選址于今階梯之左側山腳下路旁。請前天公廟之乩身張坤智先生,祈請神明指示方向,坐北朝南,背砌石承靠山麓而建造。前臨田園風光之美,廟朝對千花臺羅星山。村民集資總工程費新臺幣壹拾陸萬元《主廟結構:九萬元、金亭壹萬五千元、剪花伍萬伍仟元。》囑請,當地起居民:梁林簡富先生,鳩工負責督造,于民國五十九年底落成。又歷經過三十幾年歲月,村民陳清海先生說:神明沒住在廟內。當時村長居住于再連張坤智先生。約民國六十幾年時候,張村長顧工將廟拆除,如今舊址石壁,尚有砌石之遺蹟。後又遷到現址重建,請土水簡樸建造,屋內比外面山坡低,每當下雨,雨水直沖入廟內。又歷經三、四十年之歲月,屋頂漏水嚴重,地方仕紳姜純理先生,不忍伯公宅居長期漏水,於是與金漢營造有限公司鼎力襄助等倡議重建,併蒙村內居民熱烈響應及善心大德踴躍捐資。敦聘地理師:王明富、莊錦昌等兩位先生。勘定分金,立癸山正線,順天順地、擇吉祥日課重建。并正名為:元寶山福德廟。鳩工督造始于庚子年農曆五月三十日卯時舉行動土拆除舊廟。農曆六月二十九日卯時,舉行上樑祭祀。同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子時,舉行新廟落成暨入廟安座大典。大典規模隆重,神光顯耀,新廟莊嚴馨香永祀,俎豆長存,鎮守村邑保民康安,永垂萬世而不朽。廟屏雪山山脈枝脈峰巒,座北朝南,右前方千花台羅星峰鎮護溪域,前朝村邑湖底綠意昂然蒼翠平原,前臨濁水溪,泱泱濁水有情灣環抱堂前,遠朝層巒疊嶂步步高昇,中央山脈嶺嶂重疊羅列朝拜,吐百仞之龍崗,正朝陽珠峰,似如元寶拱映兆寶龍穴。春則鳥囀花秀,攀榮奇樹,草木爭妍,含笑芬芳,蜻蜓點水,蝴蝶隨風,夏則蟬噪,松竹綠陰,茂林溪豁,薰風拂面,涼秋則皓月皎皎,泉聲潺潺,樸實村邑之美,攬收一眸,冬則巍峰高聳,玲瓏戴雪,煙雲飄渺,含孕風雲,籠罩遠山墨客騷人,參謁伯公,福有攸歸,真如身登仙境矣!

        前人開墾本坑邑蓽路藍縷,開荒創業之艱辛,期吾村親齊心一志,共護本廟,同霑神恩,同心護持。福德正神、土地婆萬古世祀,馨香村邑綿延,永護社稷正神,崇祀無疆,香火鼎盛,佑吾黎民平安吉祥,五穀豐收、財丁兩旺、科第聯綿、事業興隆。今欣逢慶祝新廟落成吉日,特勒石記述兼以追溯廟史,以示來茲,是為誌。

讚曰:

福祠高聳白雲封、廟繞奇山積翠濃、樹底晨昏聞好鳥、門前烟浪聽吟龍、鐘聲夜半流清韻、溪豁景中帶婉容、偶爾逍遙同世外、應留足跡印行蹤。

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冷水坑元寶山福德廟重建主任委員:姜純理  謹識。                                      全村居民暨諸善信:一同敬立。

            地理師:莊錦昌  恭撰。

中華民國一0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旦

  福 田 碑

本廟重建,承蒙本邑鄉親暨眾善信十方大德捐輸,歡喜能捨,具足一念之善行功德,豈小哉呼!建廟是世間最希有無上福田;惟若有遺漏或隱名捐資者,是無相佈施,功德更是無疆之福!祈願福德正神庇佑,風祥雨順,穀果豐登,萬姓四民永安富樂。捐輸者積此殊勝功德,仗微因而成大果,一念心善舉,處處蓮花開。惠施最勝福田,斯福遐敷無疆,永垂萬世不朽,特勒石記之,以示來茲。元寶山福德廟重建所需經費龐大,皆賴本村邑鄉親暨十方善信大德慨捐鉅款,及捐輸重建所需材料及其他文物設備等等,及金漢營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許誌顯先生。許榮德先生、張瓊鎂夫婦,不眠不休日以繼夜,幫忙籌備暨督造興建,始克功德圓滿,不負眾善信之捐輸功德無量。總工程款計新臺幣貳佰陸拾貳萬陸仟伍佰伍拾元整。

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冷水坑元寶山福德廟重建主任委員:姜純理 合十敬謝。

中華民國一0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吉旦